“不抽烟、不喝酒、不唱歌、不跳舞”是俞光岩在口腔医学界著名的“四不”。作为一名学霸,他消遣的方式就是读书写作,即便是看专业书籍也很有兴趣,丝毫不觉得累。
不论是听他谈及自己的学习经历,还是研究过程,都能被俞光岩那种掩盖不住的“乐在其中”的情绪深深地感染。可以想象,跟俞光岩一起工作、学习,一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
俞光岩是真正地倾心于医学,醉心于钻研。
出生于浙江诸暨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因为文革,初二时中断学业回乡当赤脚医生;年被推荐进入绍兴卫校学习……
看起来,小时候的俞光岩似乎并没有很好的学习条件,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名学霸。
小学时,走路也会拿本书边走边看,有时候还会撞到树上;上学期间,历来都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工作之后,利用出差坐飞机的时间,完成了许多文章;甚至去美国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陪家人去海边,也是文献不离手。
说到对学习和专业的热爱,俞光岩忍不住连用两个“非常”:“我觉得能够学习知识,掌握到很多有用的本领,是一种享受!所以非常非常喜欢学习!我觉得口腔颌面外科是做学问的学科,也是操作技术要求很高的学科,对这个专业我非常非常热爱!”
对于俞光岩来说,做科研、做学问本身带来的乐趣就是最大的回报。
一次,科室遇到了一例临床上十分罕见但又特别典型的病例,没有经验的学生直接取了活检,破坏了组织结构。得知此事的俞光岩像个失去了心爱礼物的孩子,大呼可惜,他说:“这么有研究价值和教学价值的东西,给我万都换不来啊!”
正是这种对研究纯粹的热情、对学问发自内心的兴趣,使俞光岩能够在科研这条铺满荆棘的道路上,走地坚定,且乐趣无穷。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多思考,是俞光岩学习的一大法宝。
阅读一篇科学文献,俞光岩除了看它的结论和方法,对自己的课题有什么帮助,更重要的是看它的思路,看作者是怎么设计实验的,换成自己会怎么做,有没有更好更巧妙的方式。
俞光岩也会将自己的这种热情和认真传递给他的学生。他常常对学生说:“这种临床现象有点意思啊,我们应该研究一下,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在临床教学工作中,俞光岩特别重视注重临床实践,手把手将临床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医师。本来自己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一台腮腺手术,俞光岩会花上更多的时间,耐心地一步步、手把手地教。
温柔和蔼、平易近人的俞老师,在学生面前树立了一个十分优秀的榜样,让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一种自我鞭策的压力和动力——“如果做得不好的话,自己也会过意不去”。
学生苏家增回忆到,一次他让师弟给病人拆缝线,大致交代了两句注意事项后就去忙别的事情了。俞光岩知道后,丢下自己手头的事情,把他叫过来,批评道:“你在带教,就要认认真真教他。拆线虽简单,但是很多基本原则也是要讲的!”说完又当面讲述了规范操作。
苏家增感慨:“我在羞愧之余,更加为自己成为俞老师的学生而感到幸运。”
口腔科大夫治了眼科的病
作为一名口腔医学专家,口腔颌面部肿瘤是俞光岩的专长。但令一般人想不到的是,俞光岩的另一项拿手本领针对的却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干眼症。
年仅16岁的女孩小敏(化名),因为一次偶然的药物过敏,出现严重的角膜和结膜的急性炎症,泪腺受到破坏,患上了干眼症。
眼干、疼痛、畏光,眼睛像干涸的农田一样,泪腺逐渐丧失功能,视力也在慢慢下降,痛苦的小敏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欲哭无泪。
五年的时间里,小医院,病情却没有一点好转。
一直以来,重症干眼症的治疗都是个难题,从最初补充人工泪液到堵塞部分泪道,到50年代苏联专家发明的腮腺导管移植,对重症干眼症的治疗虽在进步,却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欧洲学者终于找到比腮腺分泌液更接近泪液成分的颌下腺分泌液。将颌下腺游离以后移植到颞部,用移植颌下腺分泌的唾液替代泪液,不仅解决了眼干的问题,还因为阻断了神经的支配,在失神经状态下,腮腺导管移植所导致的进食流泪现象得以解决,“鳄鱼的眼泪”成为历史。
年以来,俞光岩将这项技术引入国内,并率领课题组开展了“血管化自体颌下腺移植治疗重症干眼症”的系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俞光岩并没有止步于已有的手术方案,在他看来,手术只是完成了一半,另一半则是术后移植腺体分泌功能的调控。
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而要让移植腺体的分泌乖乖听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何增加“休眠期”的移植腺体的唾液分泌、降低导管阻塞的发生率?
如何应对移植后腺体唾液分泌过多的问题,减少泪溢、避免二次手术?
如何应对气温和运动对移植腺体分泌功能的影响?
……
着眼于一个又一个问题,俞光岩开始了孜孜不倦的研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部分颌下腺移植技术,因泪溢而进行的二次手术率从80%下降到30%。
此外,他还运用转化医学的模式,通过临床与基础研究的紧密结合,针对移植后出现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应对策略。
通过辣椒素刺激移植腺体的分泌,解决休眠期分泌不足问题,使导管阻塞的发生率从18%下降到6%;通过注射肉毒毒素,解决腺体夏季气温高分泌过多的问题;通过局部涂抹改良的阿托品凝胶,解决短期如运动时腺体分泌过量的问题……
医院眼科专家的推荐下,走投无路的小敏抱着最后的希望来医院。
和小敏一样前来求医的患者络绎不绝,近二十年来,俞光岩率领团队采用这项新技术治疗了多例患者的多侧患眼,是世界上病例数最多的一组临床和基础研究。
在不断研究的基础上,俞光岩主持制定了“血管化自体颌下腺移植治疗重症角结膜干燥症的指南”,使自体颌下腺移植成为我国口腔医学在国际上的一个医疗技术亮点。
其实这个手术,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划不来”。手术复杂、难度高、风险大,术后还会有各种问题需要长时间的随访;但是手术收费很低,因此,许多医生不愿意做。但是俞光岩坚持做,因为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甚至改变病人的命运。这种成就感,是任何物质上的获得都无法取代的。
手术之后的小敏,眼干症状得到了有效的缓解,视力也逐渐恢复。年她报名参加成人高考,携带助视器答卷,最终考入中医药大学针灸理疗科。
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
唾液腺肿瘤、口腔颌面肿瘤手术切除后,可能造成口腔颌面部缺损,不仅功能修复十分重要,外形恢复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病人着想,解决他们关心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术后生活质量,是俞光岩在临床和科研上的最大动力。
俞光岩课题组创立的部分腮腺切除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新术式,在全国得到了普遍推广,这种术式不仅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面神经损伤,减轻面部畸形,而且还能保存大部分腺体功能;他们提出了既保留功能又避免“复发”的腮腺沃辛瘤手术新方案、腮腺咬肌筋膜下翻瓣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的新方法、避免或减轻下唇麻木的腮腺深叶肿瘤手术新入路;他们建立了针对性强、个体化的唾液腺肿瘤诊治规范,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精湛的医术使得俞光岩深得患者的信任和爱戴。有的病人术后多年见到他,还高兴地说:“我的手术就是您给做的,您再看看当年的艺术品。”
说到病人,俞光岩有个感触很深的故事——“一席话,一条命”。
上世纪80年代,俞光岩当总住院医师时,遇到一位新婚不久得了“口底鳞状细胞癌”的病人,出于对癌症的恐惧,术前心灰意冷,甚至一度想到自杀。
俞光岩得知后,详细地向他解释了病情,并耐心地开导病人:“癌症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关键是早诊断、早治疗。你患的是早期癌,许多这样的病人只要积极治疗,预后是很好的,依然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所以你要建立起信心,配合治疗。”
通过俞光岩的术前谈话,患者重燃信心,顺利接受手术。手术后患者恢复很好,两人也成为了多年的好朋友。
对于医生也许只是一次常规谈话,但是对病人来说,可能就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这个故事甚至对俞光岩的儿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救人一命”的自豪感,成为他选择学医的原因之一。
“无德不为医”,一个好医生不仅要有崇高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还要讲究服务方式和服务艺术。
“一名外科医生在他的工作生涯中需要完成很多次手术,但对于一位病人来说,或许他生命中就只做一次手术。”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再加上一颗换位思考的体恤之心,对待病人,俞光岩总是怀着极大的理解和爱心。
在诊室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患者为选择哪种治疗方案纠结不已,反复权衡。不论询问多少次,俞光岩都会耐心解答,详细分析每种方案的利弊,帮助患者做出决断。
引领国内口腔医学发展
年,俞光岩医院院长,作为这所拥有60多年历史、代表我国口医院掌门人,俞光岩深感责任重大。
年,俞光岩带领全院提出了口腔医学院中长期目标和规划——“创建世界一流的口腔医学院,这是北大口腔医学院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奋斗目标”。
发展具有国际水平的特色医疗技术,实施人才战略,医院文化,提高服务水平和患者满意度……俞光岩将目标一一分解,步步为营,各个击破。
年起,俞光岩担任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站在行业发展的高度上,口腔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医院改革、国产医疗器械的使用、暴力伤医事件等都是他提案中的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最权威白癜风专家哪里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