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白内障的患病率以及绝对人数都在不断上升。我国目前每年新增白内障患者近万,每年实施白内障手术约60多万例。而手术源性干眼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据统计白内障术后1-2周干眼发生率高达70%。故白内障术后干眼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类重要疾病,应当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在第19届全国白内障与人工晶状体学术会议上,福建医院的徐国兴教授发表了关于《白内障术后干眼症因素及对策》的专题演讲,分析了白内障术后干眼的原因、围手术期管理及干眼防治。
徐国兴教授
福建医院
白内障术后干眼的主要原因1眼表损伤主要包括术中眼表上皮的机械性损伤、超声乳化的热损伤、角膜显微镜下暴露光损伤、眼表的冲洗,术后炎症、组织水肿、创口愈合不良甚至延迟以及超声乳化术后角膜的平均敏感度降低等。
2手术切口损伤人类角膜的神经纤维束从鼻侧或颞侧进入角膜,其走形方向为9:00-3:00位。角膜知觉由高至低依次为角膜中央、鼻侧、颞侧、下方、上方。近年来研究发现,白内障手术切口常损伤角膜神经,导致角膜知觉下降或丧失。随着白内障手术的发展,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可达2mm以下,对角膜神经损伤及角膜知觉的影响越来越小。
3滴眼液的损伤引起眼表损害的滴眼液主要包括表面麻醉剂(引起角膜上皮点状剥脱、泪膜稳定性下降、角膜知觉减退)、糖皮质激素滴眼液(促进蛋白、脂肪分解,致合成下降,引起泪膜稳定性下降,导致泪膜破裂时间缩短、泪液分泌减少)、滴眼液中的防腐剂损伤(苯扎氯安的效应)。
4患者自身因素术前已有干眼、全身代谢性疾病及营养障碍、下方球结膜松弛等因素,均可导致泪液分泌异常及泪膜稳定性下降,加重白内障术后干眼。
白内障术后干眼的诊断评价指标应用眼表综合分析技术来测定多种干眼诊断相关的客观指标,如泪河高度(<0.2mm为水液层不足)、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结膜充血指数、脂质层形态、睑板腺及开口情况、眼表荧光染色等。此外,诊断时需同时重视患者的自觉症状。
白内障围手术期干眼的预防及治疗针对上述引起白内障术后干眼的原因,围手术期需采取以下预防措施:术前尽可能消除影响干眼的因素,术中操作轻柔、微创角膜切口、用角膜保护剂,术后减少点眼次数、减少用药种类,用不含防腐剂的滴眼液,术后1月内辅以人工泪液治疗。
白内障手术源性干眼的基本治疗同其他类型干眼的治疗相同,包括人工泪眼、绷带镜、自体血清、泪小点栓等。因白内障术后还同时存在角膜损伤、眼表炎症,其治疗还需包括促进角膜修复的治疗以及抗炎治疗。此外,还需鉴别是否为过度用药引起的干眼,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术后无感染及炎症时及早停药;重视睑缘和睑板腺的检查,对睑板腺口阻塞者需进一步采取热敷、清洁、按摩以及抗炎等治疗。
小结
白内障术后干眼是临床医师面临的困惑。其发生主要与手术本身有关,微切口PHACO手术可减少术后干眼症的发生。除了术后早诊断、早治疗外,在围手术期时就应重视干眼的防治。白内障术前谈话科普教育、知情同意与术后干眼症的心理疏导是良好的医疗手段。术后必要的抗感染、消炎及辅以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眼是缓解术后干眼症状的有效措施。此外,酯类激素对白内障术后干眼可起到有效的干预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