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2840/摘要:近年来,干眼症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基于泪膜不稳定的炎性干眼症发病机制,以泪膜为导向的干眼症治疗策略不断普及,一般经干眼症症状结合泪膜不稳定(TFBUT缩短)诊断后即可确定干眼症。目前,干眼症药物以人工泪液为主,还有促粘液蛋白分泌药、抗炎症、抗氧化等药物靶向治疗,新药的研发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化学抗炎药功效,开拓安全性和耐受性均更高的靶向抗炎生物药。因此,本文就干眼症背景、发病机制、诊断方式及治疗赛道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一、干眼症背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干眼病(DED)患者的数量急剧增加。亚洲DED的发病率高于欧洲和北美,一定程度表明文化或种族因素与DED病因有关。干眼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特征是泪膜持续不稳定和/或缺陷,导致不适和/或视力障碍,伴有不同程度的眼表上皮病变、炎症和神经感觉异常。[1]在亚洲干眼共识中以泪膜为导向的干眼新分类方法将干眼分为3种类型,即水液缺乏型、湿润度下降型(黏蛋白异常型)和蒸发过强型。其中,水液缺乏型是干眼的经典类型,可导致泪膜不稳定;分泌型粘蛋白和跨膜粘蛋白的缺乏均与泪膜不稳定密切相关;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是蒸发过强型干眼的常见病因,对泪膜稳定性会造成较大影响。扫码小编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oyutaiisland.net/zzbx/11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