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首先是教育家长》
以前,曾有人提出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有质量的陪伴”这种说法。刚看到这个新颖的词汇,我还不是很理解,觉得很可笑:怎么,陪伴孩子,还有个“质量问题”?
后来,看到一些报道说,现在很多年轻父母边陪伴孩子,边全神贯注地玩手机。
不久前,我又听一位做姥姥的说,她每次去女儿家,小外孙都是特别地高兴。不是喜出望外,而是兴高采烈。每当姥姥要回家时,外孙不仅仅是恋恋不舍,还常常是大哭一场。
姥姥感到莫名其妙,便问外孙,姥姥走了,家里还有爸爸妈妈呢!你哭什么呢?难道他们……
外孙抽泣着说:
“他们(指他的爸爸妈妈)只顾玩手机,谁也不陪我玩。他们的眼睛只是看着手机,连看我一眼都不看。我让爸爸陪我玩,爸爸说自己玩!让妈妈陪我玩,妈妈说自己玩!姥姥,您别走,您再陪我玩一会儿!”
这个实例又进一步印证了“有质量的陪伴”这种说法。至此,我这才认同了“有质量的陪伴”这种说法。
一些年轻父母这样陪伴孩子,是无心的陪伴,是形式上的陪伴,是走过场的陪伴,是名存实亡的陪伴。因此,可以说是是虚假的陪伴。
我琢磨了一下,“有质量的陪伴”并不是很准确。我倒认为,与其提倡“有质量的陪伴”,倒不如说要提倡家长“实质性的陪伴”,而不是有名无实的陪伴。
小孩子生存,不仅需要物质食粮,也需要精神食粮。要能健康成长,不仅需要父母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父母在感情上的抚慰和滋养。孩子缺少必要的物质食粮,会感到饥饿;缺乏精神食粮,父母不能在感情上抚慰和滋养,孩子也会产生“感情饥渴症”的。这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然而,很多年轻父母并不懂得这些道理。误认为,只要有爹妈在身边,有吃有喝,有安全感,就万事大吉了。
做父母的,真心实意地陪伴孩子,这不仅是孩子的精神需要。其实,也应该是父母的精神需要。父母陪伴孩子,不仅是“付出”,也会获得回报的。诸如获得孩子的爱戴,享受孩子成长的过程等等。即或父母不能获得回报,这种实心实意、实实在在地陪伴也是父母应尽的伦理义务。
曾有家长在博客中咨询,问我孩子真的需要父母陪伴吗?每天应该陪伴孩子多长时间为好?
提出这样的问题,我还是感到不可思议:做父母的小时候,是不是没有受到过父母陪伴?是不是一生下来就不需要父母的陪伴?
孩子从母体呱呱坠地,并不是一生下来,就能够独立自主,不需要父母精心呵护和温馨地陪伴。从小就没有得到父母之爱的孩子,在心理上一定是会有缺陷的。
我经常听到父母把孩子是自己的“心肝儿”、“宝贝儿”,是“掌上明珠”。
可现如今,很多年轻父母却是口是心非,只是把这些好听的话,挂在了嘴边,说给别人听的。“心肝儿”,“宝贝儿”,“掌上明珠”,不是他们的孩子,而是爱不释手的“手机”。
我就感到奇怪:难道手机比自己的孩子还重要?难道孩子可以离得开,而手机却无论如何也离得开?搞不懂,实在是搞不懂。
不久前,杭州拱宸桥小学发起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倡议:所有学生家庭设立“抬头日”。呼吁做父母的,“你们能不能抬起头来”,这已经成为孩子们的共同心声。
这份倡议书中提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少不了父母之爱的滋养和亲情陪伴。
学校郑重倡议,请家长们“暂时放下手机,离开网络游戏,抬起头来,给孩子以全心全意时间,让孩子切身感受到爱的专注。”
现如今,不论是网络,还是平面媒体,有许多有关家庭教育指导的文章。说到家庭教育,一般都是讨论家长如何管理孩子的方式、方法和具体措施。经常有文章教导家长说,有几个招数就可以把孩子“搞定”。什么叫“搞定”?“搞定”是教育目的吗?
却很少有论述如何教育家长、切实提高家长教育素养问题的内容。我认为,这是把事情的先后顺序搞颠倒了。
“教育者先受教育。”这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公认的结论。打铁先得自身硬,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家长不先加强自身教育素养的修炼,如何承担培养教育孩子的责任?
依我之见,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首先是教育家长,提高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和教育素养。而不单单是如何“搞定”孩子。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