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干眼症
干眼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眼表疾病,是指由于泪液质量的异常或泪液流体动力学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眼表损害,从而导致眼部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不适感觉包括眼干涩、眼红、眼痒、异物感等。
二、导致干眼症的原因
年龄、性别→高龄者、女性患病率相对较高。
全身情况→吸烟者、糖尿病患者患病率相对较高。
职业→不良的工作环境如烟尘、风沙、空气干燥等、长时间注视易导致患病。
接触→过度用眼及配戴角膜接触镜易导致患病。
药物→长期滴用眼液及服用抗过敏药物易导致患病。
三、干眼症根据症状及体征分类
1、轻度:患者可有刺激感、痒、酸痛、烧灼感或间歇性视物模糊(轻度主观症状)。
2、中度:患者出现不适症状的频率增加,且对视功能有负面作用(中重度主观症状+眼表损伤体征治疗后体征可完全消失)。
3、重度:患者出现不适症状的频率不断增加,或症状持续存在,可能会影响工作(中重度主观症状+眼表损伤体征治疗后体征不可完全消失)。
四、干眼症的治疗
1、环境、外部因素
改善环境:避免烟尘、风沙、空气干燥、长时间注视
停用有害的局部用药或全身用药
2、药物治疗
局部:人工泪液、抗炎制剂、自体血清
全身:全身抗炎制剂、阿奇霉素
3、手术治疗
泪道栓塞植入、眼睑缝合术
4、其他
眼睑治疗、湿房镜、医用治疗隐形眼镜
干眼症发病率占人群的2.7%,我国约有三千万人患有程度不等的角结膜干燥症。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呈增高的趋势,干眼发生率的升高与年龄显著相关,女性更多见。
一、什么是屈光不正
屈光不正包括远视、近视及散光,是指眼在不使用调节时,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作用后,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而在视网膜前或后方成像。
二、导致屈光不正的原因
1、遗传因素
父母双眼均患近视,其下一代患近视的概率超过50%;两代人都有近视时,近视的患病率及严重程度增加。
2、环境因素
(1)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或光线不好,造成眼与书的距离太近;或看书时间过长。
(2)户外活动时间较少
3、其他
眼镜度数欠矫,低于实际度数,迫使眼睛调节增加,加重近视增长。
三、屈光不正的分类
(一)近视
1、定义:在调节放松的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为近视。
低度近视<—3.00D
中度近视—3.00D~—6.00D
高度近视>—6.00D
2、近视的治疗
(1)戴镜矫正(凹透镜)
(2)佩戴角膜接触镜
(3)屈光手术:角膜屈光手术、眼内屈光手术
(二)散光
1、定义: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由于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屈光力不等,不能聚集于一点(焦点),也就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这种情况称为散光。
2、散光的临床表现:视力下降、视疲劳、偏头视物、喜欢眯眼等。
3、散光的治疗
(1)戴镜矫正(柱镜)
(2)佩戴硬性角膜接触镜(RGP)
(3)手术治疗(散光低于度)
(三)远视
1、定义: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在视网膜之后形成焦点,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称为远视。主观感觉看远模糊,看近更模糊。
2、远视的临床表现:视力下降、视疲劳等。
3、远视的治疗
(1)戴镜矫正(凸透镜)
(2)手术治疗(效果不佳)
屈光不正是眼科临床视力下降的最常见原因,发病率高达30%—45%。教育部和卫生部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近视眼患者已超过3亿,并在逐年增长中。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