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干眼为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其患病率高达35%以上,我国大约有4亿干眼患者。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炎症在干眼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抗炎治疗也被纳入干眼治疗规范中。本期《大咖洞见》栏目,医院角膜病专科主任潘志强教授对“炎症与干眼”进行深入的探讨。
Q1
干眼与炎症的关系是什么?
干眼与炎症的关系就像是“蛋生鸡、鸡生蛋”,炎症既可以是导致眼表损伤的原因,也可以是泪膜异常的结果。泪液高渗可以引起眼表的炎症,而炎症通过影响副泪腺、杯状细胞、睑板腺的功能,最终引发干眼。干眼发生发展的核心机制是眼表炎症。
长期持续的眼表慢性炎症将会导致眼表上皮的损害,从而引发各种类型的干眼,包括水液缺乏型干眼、脂质异常型干眼、黏蛋白异常型干眼、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干眼,尤其是混合型干眼的发生。
Q2
目前评估干眼眼表炎症有哪些方法呢?
眼表炎症的评估方法可以分为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
定性检查包括结膜眼红指数、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定量检查包括印记细胞学检查、流式细胞学分析、炎症标志物等量化眼表炎症水平。
但通常这些检查需要特定的设备和仪器,因此限制了它们在临床的普及。因此,在临床上,可以通过结膜眼红指数以及MMP-9的检测来简便地判断是否存在眼表的炎症。
Q3
哪些类型的干眼需要抗炎治疗呢?
不是所有的干眼都需要抗炎治疗。由于炎症与干眼互为因果,越严重的干眼,眼表的炎症程度也会加重。
因此,对于患者是否需要抗炎治疗,需要综合分析。例如通过相关检查评估干眼的严重程度,并明确是否合并全身的免疫相关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移植物抗宿主病、Steven-Johnson病),结合患者的症状和眼表体征,从而判断抗炎治疗的必要性。
针对病因的主要治疗策略是抗炎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调节剂、抗生素等。目前免疫抑制剂在临床的应用较为广泛,尤其是药效持久、作用温和的0.05%环孢素眼用制剂。
Q4
如何合理地制定干眼抗炎治疗的方案?
合理地选择药物不仅能取得好的临床疗效,也能避免药源性眼表损伤。在抗炎的药物中,糖皮质激素副作用较多、非甾体类抗炎机制单一、抗生素主要针对眼表的菌群失调,而免疫调节药物则能够针对病因,从根本上有效抗炎。
干眼的治疗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需要长期用药的患者,应考虑优先选择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低浓度的免疫抑制剂、并精简眼部用药,以避免药物本身的细胞毒性作用对眼表造成的药源性损伤。
炎症是干眼发病机制中的关键因素,干眼与炎症有着相互关系。在治疗干眼,特别是中重度干眼的时候,我们要特别重视对眼表炎性反应的评估,以及合理使用抗炎药物,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学术交流与参考
往期精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