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每天接触电脑、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时间大大增加,随之产生的视觉问题也越来越多,例如近视的发病年龄提前及患病人数大幅增长,视疲劳程度的加重,以及干眼患病率的增加。干眼,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眼部疾病之一,在我国发病率约21-30%,患病人群年龄分布广,从学龄儿童到老年人都可有不同原因导致的干眼症。干眼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眼干涩、异物感、烧灼感,偶尔眼痒、眼红,喜眨眼、畏光,视物模糊,视力波动,视疲劳,不能耐受有烟尘的环境等。
根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年发布的《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将干眼定义为由于泪液的量或质或流体动力学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损害,从而导致眼不适症状及视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泪液在眼球表面形成泪膜,从外向内分为脂质层,水液层黏蛋白层。我国通常将干眼分为蒸发过强型、黏蛋白缺乏型、水液缺乏型、泪动力学异常型及混合型5类,其中以蒸发过强型最为常见。
环境因素对泪液质量的影响日益显著,长时间面对视频终端引起的瞬目减少是主要原因之一。瞬目通过对睑板腺的挤压增加脂质排出来维持泪膜脂质层厚度,同时睑缘能将泪液均匀涂于眼表。研究普遍显示,当面对视频终端工作时,工作者的瞬目频率减少,同时完全瞬目占比减少,不完全瞬目占比增加,导致了眼表暴露时间延长,泪膜的稳定性降低[1]。也有研究表明[2],面对视频终端时瞬目频率的降低可能与字体减小和屏幕对比度降低有关,调整屏幕对比度/亮度与环境亮度较未调整时,干眼的发病率偏低。除此以外,环境湿度和环境污染也可造成干眼症。
干眼症也和年龄及性别相关。随着年龄增加,泪腺功能下降,同时由于眼睑松弛,造成睑缘对泪液的涂布不均匀,泪液的质和量都有所下降。干眼症也有明显的性别特征,女性的发病率更高,尤其是围绝经期女性,主要与女性体内性激素水平变化有关[3]。
干眼也和一些全身性疾病及医源性因素相关。例如糖尿病就是干眼的系统性危险因素之一,有63%的2型糖尿病患者自诉有干眼症状。很多眼表手术也可导致干眼症的发生,对角膜上皮或基质层的损伤会直接或间接造成角膜神经损伤,使角膜表面知觉减退,瞬目频率下降,泪液分泌减少,也和术后引发的眼表炎症及局部使用滴眼液有关。
作为一项常见的慢性眼表疾病,干眼症的治疗首先要寻找病因,去除原发病,其次选择人工泪液或非药物治疗方法缓解不适症状,中重度干眼可选择抗炎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轻度干眼症,建议积极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增加环境湿度,提高空气质量,同时可采取热敷来改善睑板腺功能,适当使用人工泪液缓解不适症状。
参考文献:
[1]YaziciA,SariES,SahinG,etal.Changeintearfilmcharacteristicsinvisualdisplayterminalusers[J].EurJOphthalmol,,25(2):85-89.
[2]RanasingheP,WathurapathaWS,PereraYS,etal.Computervisionsyndromeam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