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大课堂眼睛的这些误区,你一定遇到

北京那间医院看白癜风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科普大课堂》

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

吉林旅游广播

联合出品

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播出时间:每周二8:40—9:40

(点击音频收听)

吴主任您好,咱们今天的话题是眼睛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患有白内障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临床上患者在白内障的治疗和认知上都会存在着哪些误区呢?日常生活中我们又应该如何去预防呢?

白内障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致盲性疾病,也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我国白内障的患病率非常高,其中年龄在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60%,60岁以上为80%,70岁以上的发病率则高达90%以上,所以说白内障是每个老年人都有可能发生眼部疾病。那么到底什么是白内障呢?白内障就是指眼部晶状体发生混浊,出现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可逐渐发展至失明。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朋友对白内障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误区一:滴眼药水、贴眼贴就能治好白内障目前,无论在网上,电视上,或者街头巷尾的墙上,都有宣传白内障药物的广告,大多数都宣称用了某某药物后,可以很快消除白内障,重新获得清晰的视力。一些白内障老年人,看了这些广告后深信不疑,不惜花大笔钱去买药,甚至想通过滴眼药水和贴眼贴来治好白内障。但目前为止,白内障的药物治疗方面还没有特效药。药物,比如眼药水,最多能对早期的白内障起到延缓病情发展的作用,但无法逆转病情,手术是治疗白内障唯一有效的方法,用人工晶状体替换人眼混浊的晶状体,才能最终让白内障患者重获清晰视力。“有些眼贴声称可以治疗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这种绝对是误导,这些病的发病机理完全不同,怎么可能用同一种方法都可以治好。建议白内障医院和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治疗。误区二:看不见了才能做手术这是80年代以前对白内障手术的认知。那时候还没有显微镜,没有显微手术器械,采用的是白内障囊外摘出术或白内障囊内摘除术,手术要求在白内障成熟期或近成熟期最为适宜。在以前,白内障手术要等到完全看不见了才能做,于是有些白内障老人想,看不见了再说吧。现在这种说法已经过时了。80年代后,白内障手术有了重大改进,是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而且采用显微手术器械,手术技巧和方法也完全不同的。特别是随着超声乳化手术技术的日趋成熟,只要因晶状体混浊影响正常生活,矫正视力在0.5以下,就可考虑手术。相反,等到晚期再做手术时,晶状体硬度增加会加大手术难度,创伤也大,术后恢复时间延长,而且还可能引起继发性青光眼、葡萄膜炎等严重的并发症。早期做手术可以减少创伤,此时老人的对手术创伤的承受能力也更好,更能保证治疗效果。误区三:年纪过大做手术很危险有些人认为年龄太大没有必要做手术了或者手术危险性大,不能做手术。其实目前先进的白内障手术已经基本突破了年龄上的限制,上至百岁老人,下到仅3个月的孩子,都可以进行手术。目前先进的白内障手术属微创手术,只需要点上几滴表面麻醉的眼药水就可以进行手术,术中只需在角膜边缘开一个不到3毫米的主切口,一个不到.5毫米的辅助切口,微创器械通过切口对晶状体进行超声乳化,抽出晶状体,再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从主切口植入,人工晶状体在眼内会自行展开,固定于囊袋内,手术完成。整个手术只需0分钟左右,术中不出血,术后一到两天出院,术后一个月内不能揉眼睛,避免眼部进入脏水,避免重体力劳动和长时间低头,一个月后就可以正常生活,绝大多数高龄患者都能耐受。在进行手术前,通常我们要给病人做全身检查以排除手术禁忌症。同时也要进行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压检查、角膜曲率、人工晶体度数测量等检查。部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病的老年人,要经内科控制血压、心功能、血糖等在相对正常范围内,就可以进行手术。误区四:人工晶状体用几年就会坏得重新换准备换晶状体的白内障患者普遍都会问医生这样的问题:“这个晶状体能用多少年呢?”“能用十年吗?”现在我们一般应用的人工晶体都是进口可折叠晶体,具有高度的物理化学稳定性。理论上讲是可以使用终生的,除非存在个体排斥反应或者因外伤所致的晶体位置偏移。当前人工晶状体的种类有很多,但最贵的不等于最适合的,一般由术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现在随着医疗改革逐步推进,今天带量采购后,很多人工晶体的价格都降价50%以上,让更多的患者受益。误区五:手术后可能会复发,需要再受手术的痛苦有些白内障患者说在经过手术治疗后视力又发生下降,视物又出现了模糊,因此对手术产生怀疑,心想,手术后还会复发,那何必去受手术的苦呢。实际上,这叫“后发性白内障”,约有5%的手术患者在术后会发生,这种视力模糊是由于术中保留用于支撑人工晶状体的囊膜发生混浊导致,并不是人工晶状体本身发生混浊,出现这种情况时患者不必担心,只需要在门诊进行一次后囊膜激光治疗,就可以痊愈。激光治疗时间一般只需-2分钟。误区六:手术后视力一定能够提高   正解:眼部其它疾病尤其是眼底病变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眼睛就好像一台精密的照相机,白内障就好像是照相机的镜头出现了问题,可以通过手术更换镜头。但照相机的成像除了和镜头有关外,还和胶片等有关。有些老年人除了有白内障外,还有青光眼、眼底病等眼疾,就好像照相机的胶片还有问题一样。对于这种患者即使单纯换了镜头(做了白内障手术),由于胶片有问题(眼底有问题),术后视力也不一定能够提高。有些患者术后发现视力不好会问医生为什么术前没告知有眼底有问题,其实,如果患者晶状体过于混浊,医生在术前是无法观察到眼底问题的,只能是摘除了晶状体后才能发现。术前好比窗户有窗帘遮挡,不拿掉窗帘,无法从外面透过窗帘看到屋内的东西。只有通过手术把晶体摘除,也就是拉开了窗帘,这才能看到眼底。误区七:眼睛都不花了,就没有白内障有些老年患者朋友,五六十岁的时候有老花眼,近年来感觉不花了,看小字能看清了,到医院医生却建议做白内障手术,做完手术后反倒又重新花眼了,心里很奇怪甚至不满。其实呢,老花眼减轻正是核型白内障的一个临床表现,因为核型白内障随着发展,晶状体核密度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深,折射率也逐渐升高,晶状体这个镜头的聚光能力提高,使得书报手机等近距离的物体可以成像在视网膜上,所以小字反倒能看清了,其实此时远处的物体就没那么清楚了。当手术把变致密的白内障摘除,安装上透明的人工晶体后,便又回到了普通老年人的老花眼状态,看远是清楚的,看近处需要老花镜帮忙。如果您实在不愿意带老花镜,那可以考虑植入双焦点人工晶体、三焦点人工晶体或全程变焦人工晶体,远近都能看,不过费用要比单焦点晶体贵很多。预防白内障预防白内障主要做好抗氧化和防紫外线工作。日常生活中可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在紫外线高的环境中应当佩戴墨镜以减少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少看电子产品。控制好血糖。减少葡萄膜炎等眼部疾病的发生。

刚刚您提到了这个老花眼,那么说到老花眼就会想到老花镜,那么在老花眼以及购买老花镜上又有哪些常见的误区呢?配戴老花镜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吴主任?

人大约在40-45岁开始会出现阅读等近距离工作困难,这是由于年龄增长所致的生理性调节减弱(晶体逐渐硬化、弹性减弱,睫状肌功能逐渐降低),成为老视,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老花眼。但在选择老花镜上很多人存在误区。误区一:随便买一副老花镜就行街边的老花镜往往双眼的度数相同,而且瞳距固定,瞳距就是双眼瞳孔之间的距离,但绝大多数老人都存在近视、远视或者散光等屈光不正的情况,而且双眼老化程度不同,每个人的瞳距也不一样,如果随便配副眼镜,不但无法使老人的视觉达到最佳效果,反而会产生视觉干扰,出现眼疲劳等现象。误区二:老花镜一戴到底老人随着年龄增加,花眼程度也会加深。一旦老花镜不合适就得及时更换,否则会给老人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还会加速眼睛老花的程度。老花镜使用时间长了,镜片会出现划痕、老化等现象,造成通光量下降,影响镜片的成像质量。误区三:放大镜代替老花眼有的老人经常拿放大镜代替老花镜。放大镜折合成老花镜相当于-2度,长时间这样错误用眼睛,等再配老花镜时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度数了。误区四:夫妻共用一副老花镜夫妻共用一副老花镜,肯定有一方要迁就另一方,瞳距不一样,度数不一样,迁就的结果就是视力状况越来越差,“老花”度数上升快,看东西越来越吃力,还容易造成头晕眼花。误区五:年轻人不会“老花”花眼是人眼老化的一种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所有人都会花眼,老话儿说“花不花,四十七八”,但是随着电子产品的大量应用,花眼的年龄逐渐提前,现在很多四十出头的年轻人也开始出现花眼的症状了。误区六:近视眼不会“老花”无论是近视眼、散光、远视眼还是正常眼,等我们老了、眼睛老化时,老花就必然找上门。近视的人年轻的时候,戴着眼镜看近看远都行,当近视的人出现了老花,那么戴上近视镜,只能看远清楚,看近就不清楚了。由于近视是通过凹透镜来矫正,用负号(-)表示。老花需要用凸透镜的花镜矫正,用正号(+)表示。所以对于一些低度近视的人,由于近视的度数刚好抵消了老花的度数,因此看近的时候可以不用戴花镜,但是这并不代表近视的人不会老花。误区七:老花眼不花了,是好事。有这样现象的人,一般都是得了“白内障”。在白内障早期,由于晶状体的密度增加,逐渐变浑浊,使得眼球的屈光状态缓慢地向“近视”转变。老花镜是用“凸透镜”矫正,而近视镜是用“凹透镜”矫正。两者一叠加,就表现为老花眼的镜片度数降低或消失了。白内障早期,有些患者表现为“老花眼”减轻或消失,看近处比以前清楚了。但是,这样的人一般看远处就不太清楚了。随着疾病的逐渐发展,就会变得看近、看远都不清晰了。一般来说,凡是有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出现,就要警惕是否患有某些疾病。医院检查。配戴老花镜注意事项必须在眼科医生或验光师的检测后配戴老花镜;配戴老花镜必须检测两眼瞳距;根据验光、瞳距结果,结合年龄,验配适合自己的老花镜。戴上老花镜后在30厘米处,能看清报纸上最小的字而不出现物体变形、眩晕等症状,说明花镜度数合适。眼睛不舒服的时候我们都会选择滴眼药水,那么在眼药水的使用上有哪些常见的误区呢?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滴眼药水呢吴主任?我们眼科最长接触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眼药水,但是,发现很多人在眼药水的应用上存在误区,所以,我想先和大家系统介绍一下眼药水的正确应用方法。使用眼药水的方法、洗手。2、核对眼药水:⑴确认眼药水在有效期内,如果是开封以后的眼药水,保质期为开封后一个月,否则,过期的药水不但没有药效,反而容易引起过敏及毒性反应;⑵药液无混浊、变质、沉淀或絮状物。3、可以躺在床上或者沙发上,也可以坐在椅子上,但头要后仰。睁开双眼以一手食指或者中指轻轻将下眼皮向下拉使下眼皮固定于眼眶下缘(请勿压迫眼球)。眼向上注视,另一手持眼药水瓶距离眼约3cm高处,垂直向下滴滴眼药水在下眼睑的结膜囊里面,或者点到白眼珠(球结膜)上面也可以的。千万不要把眼药水直接点在黑眼珠(角膜)上。松开下眼睑,闭目休息5分钟。同时要用手压在内眼角鼻根的地方,大概5分钟左右。这样做是因为眼睛和鼻腔是相通的,而且正好是在眼角处相通,如果不按压住眼角,滴入的眼药水很快就会到达鼻腔和咽喉部位。有时候点完眼药水,觉得嗓子有苦味,说明眼药水流到鼻腔和咽部了,这样在眼睛里面的药水就少了。注意事项.滴眼药水时眼水请勿用力闭眼,以防眼水外溢,也勿使瓶口碰到眼睑、睫毛或其他物品,以免污染。2.现在有些眼药水是不含防腐剂的,所以就不是装在小瓶子里面,而是有一个很小的管,容量只有0.4毫升,每支为一天的量,要一天内用完。3.眼药水的剂型不一样,使用方法也有别。有一些眼药水是溶液,例如大多数抗生素滴眼液、人工泪液和营养角膜的药水等,这些药水直接使用就可以了,使用之前不需要摇动。还有一些眼药水并不是溶液,而是悬浊液,里面有些小颗粒。这类药物包括一些含有激素类的药物,比如氟美童滴眼液等。这样的眼药水,使用之前需要摇一下,使得颗粒摇匀,才能起到最佳效果。如果使用前没有摇匀,则药品成分沉淀于底部,点药时点到眼睛里面的只是上面的部分,药品成分不足。普遍误区、长期频繁使用眼药水。目前,医院内处方性眼药,还是普通药店所售的非处方性眼药,绝大多数含有防腐剂的成分,该成分对眼结膜杯状细胞具有损伤作用,如长期使用眼药水点眼可能会诱导干眼症的发生。现在有些眼药水已经有不含防腐剂的日剂量包装的,或者瓶子本身有特殊装置使眼药水与空气隔绝,即使没有防腐剂也能长期使用,所以建议尽量应用这样类型的眼药水,减少防腐剂对眼睛带来的伤害。如果长期点用抗生素类眼药水,会导致耐药和结膜囊菌群失调,这好比咱们不能长期静点或口服抗生素,只不过眼药水和它们的给药途径不一样,但原则是一样的。还有一些人不遵医嘱用药,点眼药水的时间并不固定,感觉眼睛不舒服了就点一滴,舒服了或工作一忙就忘记点药了,导致疾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然后就觉得这种眼药水不好使。其实是用药浓度和时间没有达到治疗要求,所以一定能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2、长期使用眼药水是安全。长期滴用激素类的眼药水完全安全无害的想法是根本错误的,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滴用,激素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效果非常好,但长期滥用有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激素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非致病菌性角膜炎、结膜炎等,甚至因药液中某些成分导致过敏反应。因此应用激素医院复查,遵医嘱用药。3、点眼后眼睛清凉才有效。有的眼药水滴进去后,有些冰冰的清凉感觉,眼睛似乎瞬间一亮。有人觉得这样就是效果好,但其实是不对的,因为感觉跟药效是没有必然关系的,就像食物一样,吃着的口感好,并不代表它的营养就好。4、一次多滴几滴眼药水会能增加疗效。不少人觉得多滴一点,疗效就会好一点。其实并非如此。一滴眼药水约30微升,而结膜囊内可贮存的容量平常只有7微升,多点眼药水后,结膜囊的容量最多也只能增加至30微升,多余的眼药水不是从眼角流出,就是沿鼻泪管流向鼻腔。所以一般来说,一次点一滴眼药水就足够了,并不是一次滴的越多越好。如果同时应用两种以上的药水,应该先点一种,过5-0分钟左右,再用另外一种。这样才能保证药水充分利用。5、护理液当眼药水用。隐形眼镜护理液并不等同于眼药水,一些佩戴者在眼睛感到不适时,将护理液当作眼药水直接滴入眼睛来保持眼睛的湿润,这是一种会对眼睛造成伤害的错误做法,不但不能缓解症状,反而可能引起某些眼病吴主任,眼科问题在我们生活中除了经常能听到的白内障,还有一个就是青光眼了,那么青光眼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病症呢?青光眼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那么正常的眼压值就是0-2mmHg。持续的高眼压可以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损害,如不及时治疗,最终会导致失明。眼压高于正常范围就是青光眼吗吴主任?答案是否定的。大部分青光眼是眼压升高引起视神经受损所致,但是也有部分青光眼患者眼压并不高(即正常眼压青光眼),另外,也有部分高眼压患者不是青光眼(即高眼压症)。所以,眼压并不是诊断青光眼的统一标准。常规的几项基本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眼底、眼压、视野、房角、中央角膜厚度、OCT。、查房角:通过房角检查,明确房角开闭状态以及房角的发育、色素、粘连等情况。2、查眼压:通过眼压检查明确眼压水平。因为眼压在一天中是有波动的,因此测量24小时眼压曲线对某些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判定是非常必要的。3、查视野:通过视野检查明确视野的损害程度。4、查眼底:是因为特征性视盘改变、视神经纤维层缺损是诊断青光眼的重要依据。

吴主任,青光眼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有哪些常见的症状呢?什么样的人群是青光眼的高位人群呢?

我常跟我的青光眼患者这样解释:眼睛好比一个密闭的蓄水池,有一个入水管,有一个出水管,每天它们的出入量是平衡的,一旦出水口流出去的水变少了,入的水量依然不变,那么这个密闭蓄水池的压力就要增高,就会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无法挽回的损伤。之所以希望人们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oyutaiisland.net/jbgs/92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