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根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我国作为典型的高度近视高发国家,预计到年,高度近视人群将达万~万人,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也许是数量的庞大让大家忽视了高度近视的危害。实际上,如果不对高度近视进行科学的干预,将有可能造成一系列威胁到健康的严重后果。
高度近视多年,竟患上白内障
董女士今年48岁,近来发现视力明显下降,看远模糊,看近疲劳。遂于今年5月份来到我院就诊,诊断结果是,董女士患上了白内障。
看到诊断结果时,董女士几乎以为自己拿错了病历单——白内障的发病与年龄有着密切关系,通常是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而董女士今年未满50周岁,这个年龄段的白内障发病率约在1%-2%左右,与她“只有老了才会得白内障”的观念相差甚远。那为什么董女士会被诊断为白内障呢?
我院首席眼底病专家、白内障手术专家、常务副院长刘清云注意到,董女士双眼高度近视,且伴有散光30余年,极有可能是由高度近视诱发的并发性白内障。
▲董女士眼底照片
在深入了解董女士过往病史,并进行全面检查后,果然证实了这一点。由于董女士高度近视,眼轴被严重拉长,从而导致眼球内部代谢环境紊乱,供氧不足,于是引发了白内障。
有关数据显示,高度近视患白内障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到5倍,出现眼底病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各项检查结果也显示,董女士的确已出现双眼视网膜变性的症状,严重可诱发视网膜脱落,有失明的风险,需尽快手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了解到自己的病情后,董女士决定立刻手术,然而在确定手术方案时,事情的进展就没那么顺利了。
董女士从事财会工作,对于看近视力的要求比较高;同时,她有开车上下班的需求,这就要求看远视力也能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患者最适合选用多焦人工晶体,而检查结果显示,董女士的角膜不规则散光过大,达不到植入该晶体的要求,她更适合植入单焦人工晶体,也就是看近看远只能选择一项。
这是由于高度近视眼的解剖生理结构特殊,医患双方都会面临一些不同于普通人白内障手术的困难。高度近视的眼球较大,眼轴较长,眼球壁会随之变薄,玻璃体液化现象较常人严重,在白内障手术中眼球内的压力稳定性差,会增加手术难度,术中并发症出现的概率也比较大,所以对手术医生的技术和晶体的选用要求特别严格。综合考虑后,董女士还是选择了植入单焦人工晶体。
▲单焦人工晶体与多焦人工晶体视线对比图
尽管如此,刘清云常务副院长依然十分重视董女士最开始的诉求。
问诊结束后,她又回顾董女士的各项检查单和病历,希望能找到一个满足患者诉求的最佳解决方案。终于,在细致的阅读与研究后,她发现,患者的检查结果与眼部表现存在一些差异,“患者的泪膜状态并不总是稳定的,可能是干眼症导致的,且患者有周围视网膜变性的症状,是否可以考虑再次检测呢?”
刘清云常务副院长立即采取行动,先给患者做了周围视网膜变性激光手术。
▲董女士睑板腺缺失严重,患有干眼症
鱼与熊掌终兼得,巧思设计看远近
术后,董女士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3楼特检室,在场的医护人员都提着一口气,静候检查结果,随着检查单缓缓打出,大家惊喜地发现,患者的角膜不规则散光已完全符合植入多焦人工晶体的指标,刘清云常务副院长之前的猜想被证实了!兴奋之余,她立马修改手术方案,制定了更切合董女士诉求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散光多焦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案。
第二天,由刘清云常务副院长主刀,平稳迅速地完成了手术。“手术很快,几乎没有痛感。”董女士评价道。术后,董女士的远视力达到1.0,近视力达到了0.8。
正是因为刘清云常务副院长的细致与探索的精神,最终不仅治好了患者的白内障,还解决了散光问题,同时又帮助董女士达到了看远看近皆清晰的手术诉求。摘下防护眼罩后,董女士高兴地说:“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清晰的世界!”
▲刘清云常务副院长认真手术中
最后,刘清云常务副院长提醒大家,高度近视会诱发多种并发症,使我们患白内障及其它眼底病的几率高于常人,因此一定不要忽视高度近视的危害,保护好我们的眼睛。
想听深东爱尔首席眼底病手术专家、白内障手术专家讲解更多眼科知识吗?机会来了!6月11日(周四)上午10:00-11:00,刘清云常务副院长,在直播间等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