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干眼是慢性眼表疾病~移动互联时代,患干眼的人群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视频终端工作者、手机一族、隐形眼镜佩戴者、角膜屈光手术者都成为了干眼患者,干眼已经成为了眼科门诊中第一大类的常见病,占全部眼病的70%。那什么是干眼?干眼有哪些病因和症状?我们又可以如何有效预防干眼症状的发生呢?今天跟随小编,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干眼是慢性病
我国年在《中华眼科杂志》发表的《中国干眼专家共识()》中将干眼的定义为:干眼是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是由于泪液的质、量及动力学异常导致的泪膜不稳定或眼表微环境失衡,可伴有眼表炎性反应,组织损害及神经异常,造成眼部多种不适症状和(或)视功能障碍。该共识明确了干眼属于慢性疾病。哪些人容易患干眼
长期熬夜和长期用眼的人,如电脑族、手机族;长期化眼妆和戴隐形眼镜的人;高龄的人群,尤其是女性,因激素水平的改变可产生干眼症状;全身免疫性疾病和系统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人群,以及长期服用一些药物的人群,包括抗抑郁药、镇痛药等;做过屈光手术的人。常见的诱发原因
正常人的眼睛表面有一层很薄的泪膜,它可以保持眼球的湿润,改善眼睛的屈光系统。泪膜一共包含三层:最外层为脂质层,作为保持表面平滑的油性外膜,防止其他层的蒸发;第二层为水液层,保持湿润,排斥侵入性细菌;第三层为覆盖于角膜上皮表面的黏蛋白层,具有高度的亲水性,能把泪膜稳定地黏附在眼睛表面。以上任何一个层面的质或者量出现问题均会导致泪膜不稳定,造成眼睛不舒服或视功能下降,这就是干眼。
常见的诱发原因,包括: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光污染、射线、高海拔、低湿度及强风力等。全身免疫性疾病和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多发性硬化、干燥综合征、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甲状腺疾病及维生素A缺乏等疾病。眼睛局部的慢性炎症,如结膜炎、睑板腺管堵塞、睑缘炎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时间操作视频终端、户外活动少、长时间近距离平面固视、睡眠不足、使用空调、吸烟、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眼部化妆及长时间驾驶等。眼科手术,如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白内障摘除手术等。药物影响,包括全身及局部用药。全身用药,如更年期补充激素,服用抗抑郁、抗组织胺、抗胆碱、抗精神病药物以及异维甲酸药物、利尿剂、避孕药物、全身化疗药物等;局部用药,如眼部使用消毒剂、抗病毒药物、抗青光眼药物(受体阻滞剂等)及含防腐剂滴眼液、眼膏等。其他,如焦虑、抑郁等情绪也会导致干眼。干眼的分类
干眼共识有制定了3种分类方法,包括发病原因和危险因素分类、泪液主要成分或功能异常分类及干眼严重程度分类,其中按泪液主要成分或功能异常分类,一共有五种类型。1.水液缺乏型干眼:因水液性泪液生成不足和(或)质的异常而引起,如干燥综合征和许多全身疾病引发的干眼。2.脂质异常型干眼:由于脂质层的质或量出现异常而引起,如睑板腺功能障碍、睑缘炎及各种引起泪液蒸发增加等因素造成的干眼。3.黏蛋白异常型干眼: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眼表上皮细胞(尤其杯状细胞)受损而引起。临床眼表药物的毒性损伤、化学性眼外伤、热烧伤及角膜缘功能障碍、长期配戴接触镜等造成的干眼一般属于此种类型。4.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干眼:因泪液的动力学异常引起,包括瞬目异常(如瞬目频率降低、不完全瞬目等)、泪液排出异常、结膜松弛及眼睑异常等导致的干眼。部分视频终端综合征及各种原因导致的神经麻痹性或暴露性眼睑闭合不全也属于这一类型干眼。5.混合型干眼:临床最常见的干眼类型,为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因所引起的干眼。常见症状
如果出现眼部干涩、发痒、异物感、视疲劳、视物模糊、畏光、灼痛等症状休息之后不能缓解就很可能患上干眼症,医院的眼科或干眼门诊去检查一下。治疗建议
干眼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有耐心并坚持。轻度干眼如果能完全去除病因,合理治疗有可能恢复正常;中重度干眼因为其病因多样,常常不能完全去除,如空调环境、长时间看电子产品、戴隐形眼镜、全身病等等,所以常常不能完全断根,但可以通过临床用药、物理治疗等来控制病情,很好地缓解症状解除痛苦,恢复正常生活。干眼预防小贴士
1、保持空气湿度少接触风沙、烟尘等环境,不要吸烟,空调和风扇不要对着眼睛吹,空调房放加湿器,或者在座位附近放置清水,以增加周边的湿度。2、改变不良用眼习惯关灯看电视、玩手机,戴隐形眼镜睡觉,过度依赖眼药水等,这些不良用眼习惯要改变。此外,也要尽量减少隐形眼镜和美瞳的使用。3、注意用眼卫生勤洗手,不要用手揉搓眼睛。4、注意眼睛休息使用手机或电脑工作时要定时休息,闭目养神或眺望远方,缓解视疲劳。5、增加有效的眨眼频率眨眼作为一种保护性的神经反射动作,可以使泪水均匀地涂在角膜和结膜的表面,保持眼表的湿润。6、积极治疗与干眼相关的原发病患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干燥综合征,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等,需定期至眼科门诊就诊了解眼部情况,以治疗原发病同时尽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