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导读
头痛,几乎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很多人都曾经历过,但很多人也从未重视过头痛,总觉得那不是什么大病,不过是忍忍就能过去的事儿。但剧烈的头痛,又或者是久痛不已,您还会觉得是忍忍就能过去的事儿吗?头痛无大小,痛就得治疗!但要如何治呢?百年名医来揭秘!
中医学认为,外感六淫,上扰清空,或情志刺激,肝阳偏亢,或气血阴精不足,不能上荣于脑,或跌仆损伤,瘀血停滞等等,均能引致头痛。据此,临床医家也把头痛归纳为“外感”及“内伤”两类。在治疗上,外感头痛以疏风祛邪为主;内伤头痛以平肝滋阴、补气养血、祛瘀化痰等为主。一般认为:头痛,新痛为邪,久痛为虚。邪则分寒热而除之,虚则审阴阳而补之。但亦有久痛为邪所缠,或新痛因虚而发者,当以脉症而详辨之。
久痛似虚 审因论治散风寒外感头痛有风寒、风热与风湿之不同,其治法各异。张老的医案中风寒头痛居多,一般认为新病,头痛在脑后,痛连项背,遇风寒即发,常喜衣巾裹头,口不渴,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为外感风寒之头痛。但是临床所见却不尽相合,尤其是久痛为邪所缠者不易辨识。许多西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实乃风寒久羁之外感头痛。张老常说:“病名为虚,不可作为治疗的根据;证情是实,有证便自有方药。”此之谓也。
赵某,男,78岁,教师,五台县人。门诊号:。
年12月24日初诊:
右侧颜面及头部剧烈疼痛多年,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中西医多方治疗,效果不明显。近来发作频繁,疼痛剧烈,痛似针刺、火烙,每日发作10余次,疼痛难忍,脉象沉细。证属风寒凝滞,痛久入络。拟用散寒祛风,活络止痛之法。方用菊花茶调散加减,处方:
川芎4.5克,僵蚕4.5克,酒地龙6克,白芷4.5克,防风4.5克,芥穗4.5克,羌活1.5克,醋柴胡3克,白芍12克,炙草2克,细辛1克,桃仁6克,当归9克,薄荷4.5克。水煎服。
服上药2剂后,剧烈疼痛很快缓解,随后停止发作。之后患者头痛偶再发作,服上药2剂,辄收效。
按:头痛亦有久痛为邪所缠者,此例便是。西医所谓三叉神经痛,是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发生的,以短暂而剧烈的疼痛为特征的一种顽固性疾病,很不容易控制,病人多为中年以上者。本案患者系由风寒之邪侵犯少阳经脉,久而入络,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方用僵蚕、白芷、防风、细辛等祛风散寒;当归、川芎、桃仁、地龙等化瘀通络,亦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白芍配甘草,酸甘合化为阴,缓急止痛,对本病火灼火燎,疼痛急切之症,实有缓急之效。柴胡、薄荷引药入少阳之经。本方标本兼顾,构思周密,故药虽轻而效甚捷。张老曾以本方治疗多人,每收同样效果。
外伤头痛 重镇化瘀两法行外伤头痛临床所见甚多,治法亦繁,各家不一。有以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立论而用补中益气为主治愈者;有以伤及髓海而以血肉有情之品峻补先天为法者。张老认为跌仆金刃伤及头部造成的损害不外形气两端,外伤每致离经瘀血的形成,若瘀血量少则可自行吸收。若证情严重,治不及时,或不得法,则瘀血留而不去,往往导致局部络脉不通,症见痛如刀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此为有形实邪所伤。治当化瘀活血,因此张老治外伤头痛的方中总可见到四物汤或桃红四物汤的成分。此外,脑为奇恒之府,藏而不泻,不宜震动,若外伤震动则神乱气越,甚而至于躁烦狂癫。此时则又当以重镇安神为主,临床观察未有形伤而气不伤者,唯轻重有别。对于神乱气越症状明显者,张老常常重用紫石英、紫贝齿二味,以收补心平肝,镇惊安神之功,是其特点。
孟某,男,48岁,某公司干部。门诊号:。
年5月12日初诊:
年由于车祸,头部左侧撞伤,当时昏迷两天多,流血很多,伴左臂肱骨骨折,经抢救苏醒,但遗头痛,头晕,两手不由自主颤抖,左手较甚。去年10月头痛加重,呈持续性剧烈疼痛,两太阳穴处疼痛更为剧烈。烦躁不宁,睡眠不安,虽曾多方疗治,终未能缓解。现食欲尚可,二便如常,口干甚,舌尖红而两边紫暗,苔白,脉沉紧。此为瘀血阻滞少阳,兼有动风之势。治宜活血化瘀,平肝息风,辅以安神。处方:
当归12克,川芎21克,白芍10克,柴胡6克,石决明15克,白蒺藜12克,桃仁6克,红花5克,炒枣仁15克,远志10克,炙草5克,天麻6克,钩藤10克,菖蒲6克,白芷6克。水煎服。
5月16日二诊:
服上方3剂,头痛、头晕减轻,只有早晨较重,睡眠安定,左手震颤减轻,口不干,舌边紫暗,脉沉。效不更方,上方改天麻为10克,白芷为10克。水煎服。
6月4日三诊:
服上方10剂,头痛、头晕基本消失,只在用脑过度时偶尔发作,两太阳穴处疼痛显著好转,左手颤抖基本停止,睡眠安宁,食欲增进,舌边仍紫暗,脉沉有力。仍遵原法。处方:
当归12克,川芎6克,白芍10克,柴胡6克,石决明15克,蒺藜12克,桃仁6克,红花5克,远志6克,炒枣仁15克,生地15克,甘草5克。水煎服。
两月后随访:
上方又服6剂后,头痛、头晕、震颤、睡眠等均好,已上班,恢复工作。
按:本案头痛、手颤亦为脑震荡后遗症。头之两侧,少阳所属,痛处不移,形若锥刺,舌边紫暗,当为瘀血阻滞少阳络脉之证。瘀血阻滞,经络不畅,筋脉失养,则动风震颤。故用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柴胡引药入少阳之络,使药力发挥得更好。石决明、白蒺藜、天麻、钩藤平肝息风,既能止痛,又可镇痉。远志、炒枣仁、菖蒲养心安神,既能安眠,又善除烦。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活血化瘀,疏解少阳,息风安神之功,终使顽固而剧烈的头痛得以缓解。于斯,更觉中医辨证论治之重要。
原方原量 散偏汤散少阳风“偏头痛”是一种常见而难愈的顽固疾病,张老治疗本症,多用“散偏汤”,常收良效。本方出自陈士铎《辨证录》卷二。其方如下:
川芎一两,白芍药五钱,白芥子三钱,香附二钱,郁李仁一钱,柴胡一钱,甘草一钱,白芷五分。水煎,空心温服,早晚分服。
张老常说:中医不应泥古不化,一般常用方应灵活加减,但有些方药则必须原方照用,连药量亦不宜变更。“散偏汤”便是其中一例。
郝某,男,36岁,平定县人。门诊号:。
年4月20日初诊:
偏左头痛已3年,伴有心烦,痛剧时失眠。近10余日来,头痛加剧,不能进食,二便如常。曾多方治疗不效,服止痛片等也已失效。脉弦,苔白。辨证为风邪上犯少阳之经,拟用散偏汤。处方:
川芎24克,生白芍15克,白芥子3克,香附6克,郁李仁3克,柴胡3克,甘草3克,白芷6克。水煎服。
4月23日二诊:
服上方2剂后,偏头痛减轻,但发作次数多了一次,脉弦。效不更方,上方将川芎改为30克,继续水煎服。
4月25日三诊:
服上方2剂后,偏头痛完全停止,余症亦均好转,脉象较前缓和。原方继服2剂,以期巩固。
年3月随访:
患者服药后约1年多时间,再未发作。近来因劳累等原因,偶有发作,但很轻微,不影响工作。
按:张老用药,素称谨慎,本案初诊即用川芎24克,效而未愈,二诊改为30克,则立竿见影,多年痼疾,药到病除,可见本方确有独到之处。方以川芎为君,每剂30克,其性辛温燥烈,为血中气药,上至巅顶,下至血海,行气活血,善治风寒入络引起的血瘀头痛。白芷辛窜,善行头面,助川芎祛风止痛。白芥子豁痰利气散结;郁李仁行气化滞;香附理气解郁;芍药、甘草缓急止痛;柴胡引经上行。诸药合用,共奏行气化痰、散结止痛之功效。此外,此外,方中辛温燥烈走窜之品偏多,也是选用白芍、郁李仁柔润收敛以佐制的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第二版)?内科专家卷:张子琳》(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赵尚华,张俊卿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